從林口茶屋到夢想基地——拯民國小 Dream Box 孵化孩子的美感和夢想
- 開發 立陽
- 6月19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一年前,立陽開發的「TERRA 土然林口慢閃店」從林口出發,遷移至雲林虎尾的拯民國小,化身為孕育夢想的基地「Dream Box」。
一年後,我們再次踏入拯民國小,春日陽光灑落在開放式校園,「Dream Box」佇立於樹木之間,宛若咖啡廳的靜謐小屋,成為一處特別的存在。讓人忍不住好奇探問,經歷四季更迭,它為這座實驗國小帶來了什麼改變?

山是示範、樹是教材:給孩子的夢想玻璃屋
拯民國小的孩子,許多學習都不只在制式的教室裡發生,他們登山、攀樹、走步道,並與跨年級協作與交流,從中培養出「敢於冒險、合作創新,自我覺察」的學生圖像。
「學校以成長型思維為基底,並以正向取代負向的溝通,我們會跟孩子說『你可以做什麼』,而不是『你不要做什麼』,讓孩子在不被限制的前提下,自由地探索自我,就像這個座學校的環境一樣,能被一直延伸出去。」
而這場探索,也從一年前 Dream Box 的遷移後,被這座三面落地玻璃的夢幻基地所承接。

拯民國小的孩子們在攀樹課程和山野教育返程後,會製作屬於自己的探索自然小書,完成後在 Dream Box 裡策展。他們善用每道門都可以打開的特性、打破了傳統教室空間的侷限,在玻璃牆面上掛滿小書;有時,老師們也會在課程設計闖關活動,讓孩子們撿完樹葉後,回到屋內拼湊自己的作品。
當陽光灑進屋內,映照著他們在大自然體驗的足跡,也讓在這裡交流、佈置的他們,彷彿置身於森林。
在這個過程中,老師們也悄悄地落實了理想中的美感教育——不是要畫出多麼精美的作品,而是當運用、身處在這一個空間後,會開始思考什麼是美,美有哪些形式與可能。在這樣的滋養下,即使孩子們之後離開校園,也能開始留意更多不同的街景建築,不僅是美感教育的實踐,也是感受力的培養。

當你難受,我們能接住彼此:情緒的練習
除了接近自然、美感體驗,在拯民國小的教育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——他們的溝通,不僅是老師和學生之間,也涵蓋整個校園與家長,彼此有著高度的默契與共識,即使在推動非體制的教育面臨種種困難,卻不會感覺到孤單。
談及「情緒的學習」,老師們分享了實踐的方式:
「在教室裡都設有『情緒角』或『情緒象限』,孩子每天進到學校,會把自己的號碼牌放上去,像是生氣、開心或是安穩......,這能幫助老師一進教室就能快速知道大部分孩子的狀態。」過程中,老師也會幫助孩子梳理心情狀態,並引導他們的情緒穩定與紓解。

同時,老師們也會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狀態,讓孩子知道「大人也會有情緒」。「像我就學時,常常不知道為什麼老師突然會生氣,可是在拯民,老師會練習跟孩子說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,所以我有這樣的情緒,但這不是因為你。」
他們也設計了「圍圈」的互動模式,原意是想讓每個人都有發表的機會,但如果有孩子講不出話時,老師們會問:「你現在需要一個人的時間嗎?」孩子點頭,就會跳過,等到孩子準備好再讓他發言。
這些溫柔的接應、師生一致的默契,都讓彼此間有緩衝和思考的餘裕,使信任慢慢生長,也扣緊拯民國小實驗教育「以品格為基礎」的核心,並且在不斷的碰撞、啟發中,設想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教育現場。

只要你想,就有可能做到:Dream Box 孵夢基地的未來
這時, Dream Box 的加入,更成為孕育更多靈感的來源。在林郁杏校長眼裡, Dream Box 雖然空間並不大,卻成為承接拯民國小激盪與可能的一處象徵。
從美國特許學校KIPP (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) 的理念轉化為臺灣KIST(KIPP Inspire School In Taiwan)學校的在地實踐,也透過老師們的討論、互動,在這座小屋裡累積成形。他們籌辦了與其他公立學校的期末分享會,使 Dream Box 成為老師們交流課程和發展教學創意的空間。
林郁杏校長還提到:「我覺得教育就是要好玩,而不是一直將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。我期待有一天家長也能透過這個場域,讓彼此連結在一起;甚至晚上也能開張,老師們能掙脫束縛,讓有趣的事情在這裡醞釀、發生。」Dream Box 對於拯民國小的師生而言,就是一個 dream,一個孵夢的地方。它只要存在,夢就已經成立。

也許,不是 Dream Box 點亮了拯民,而是它們本就密不可分,彼此呼應著彼此,一同描繪著教育的另一種樣貌。
從怪怪屋基地啟程,到林口茶屋的短暫棲身,Dream Box 最後落定拯民國小,在孩子的眼睛裡、在教師的日常中持續發光。它不只是一座空間,更是一種信念的延續——讓教育回歸生命本身,讓美感源於真實的連結。這份由立陽開發啟動的故事,仍在繼續,而夢想,仍在這片土地上溫柔孵化。

「立陽開發接待中心」
▸ 地址|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 621 之 1 號


